在成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新的區域發展和產業布局背景下,以鞋業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面臨調遷轉移。
成都鞋業和中國女鞋之都也在思考如何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女鞋之都園區的轉型升級,也有整體城市規劃調整帶來的鞋業轉型轉移。
“如何讓這一次的轉型轉移做到20至30年不落后,像意大利帕多瓦地區那樣打造三百年都生機勃勃的鞋業核心基地,這是廣大鞋業界人士最為關心的內容。”3月19日,在主題為“新時代新城鎮新發展”的中國女鞋之都轉型轉移發展國際論壇上,成都鞋業同業公會會長彭軍就成都鞋業與中國女鞋之都的轉型與轉移發展,與各界人士展開探討。
為推動成都鞋業積極地安全轉移、健康轉型,彭軍認為成都鞋業同業公會、鞋都運營方及中交集團等將以此為契機,擬從“產城一體”的角度出發,通過共同打造以鞋業生產、研發與貿易為核心的國際時尚產業新城,同步建好市政與商業配套、修好產業工人安置用房等,為鞋業轉移提供基礎設施完善、上下游配套齊備、管理運營服務專業到位的優質環境。
為何轉型轉移
外在因素和內部需求的共同結果
“中國女鞋看成都,成都是女鞋的首都”,鞋都早已是成都的一張靚麗名片。自2002年中國女鞋之都創建以來,其積極發揮產業核心基地的引擎作用,助推鞋業從5萬人就業、50億產值,發展到40萬人就業,約500億產值。
作為一個民生產業,鞋業的發展一直有巨大的空間和機會。“一方面,是因為老百姓離不開鞋業。衣食住行,鞋必不可少,鞋業是剛需產業。而另一方面,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上下游企業眾多,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彭軍也指出,雖然鞋業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并不落后。“反倒是在社會經濟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帶一路倡議帶動多行業發展的當下,有更多機會去謀求發展。有機遇又是挑戰。”
如今,成都市“中優”規劃出臺之后,武侯區、雙流區等區域成為中心城區,中國女鞋之都的核心功能也隨之變化。“而中國女鞋之都和成都鞋業的轉型轉移是外在因素和內部需求的共同結果。從鞋業本身的發展來說,現有園區已不具備產業拓展的騰飛空間。鞋業要在市場競爭中走得更遠、獲得高質量發展必須向外轉移,并且是站在轉型的高度去實施轉移,在轉移中同步實現轉型。”彭軍說。
如何轉型轉移
探討出“產城一體”發展模式
如何轉型,彭軍強調女鞋之都在思維和模式上都需要研討和突破。“以前我們的定位就是生產基地型,如今打造的是產業平臺型。轉移轉型后,更是要向產業商圈、時尚商圈進行轉型,做到服務和輻射整個行業的能力。”
首先,這次轉型轉移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轉移后生活配套、生產配套等產業鏈的問題。彭軍指出,女鞋之都在過去幾十年取得的成功,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是分不開的。
“為了汲取過去做鞋業園區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探討出‘以產立城、以產帶城、以產興城’的‘產城一體’發展模式。”彭軍解釋道,就是打造一個以女鞋創意研發、生產貿易為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化時尚新城。“通過整合鞋業全產業鏈、鞋文化旅游業,以及衍生產業,包括服飾、箱包、珠寶等時尚產業,同時兼顧居住與商業的功能,設置鞋業生產研發區、產城總部功能區、時尚生活功能區、產業旅游功能區、新城公共服務中心等板塊,提供全面的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和社會服務。”
最終,這個“宜業、宜居、宜享”的鞋產業孵化與服務平臺+現代都市時尚產業集群+產業服務與生活配套兼具的新型城鎮,能夠讓鞋企愿意搬,讓工人愿意留,讓客戶愿意來,讓百姓愿意游。
在轉型轉移中,彭軍認為行業人士的積極參與抱團發展是基礎。“整合一流的設計、教育與時尚資源,比如與歐洲設計學院、意中聯合會等機構對接。整合一流的學術資源,比如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整合一流的戰略與策劃資源,比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如王志綱工作室等。讓這些資源為鞋都和鞋業的轉型轉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