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手機二維碼
|
承接鞋業轉移,這雙鞋怎么穿才“合腳”?樂至縣萬貫鞋業產業園內,大東鞋業生產車間的流水線上,工人正在作業。 樂至縣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下半年,近500家鞋企從成都轉移,8成以上選擇了百公里外的資陽。圖為樂至鞋業小鎮規劃圖。 去年約500家鞋企從成都轉移,超400家落戶資陽—— 2月23日,剛過完春節,鞋企老板羅長城就告別成都,帶著機器和工人來到安岳縣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已過不惑之年,他要在這里為自己尋找新起點。 2017年下半年,成都鞋業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轉移”,近500家鞋企從成都遷出,8成以上選擇了百公里外的資陽,其中近百家鞋企已在樂至和安岳落地投產。 為何選擇樂至和安岳?轉移的鞋業能否撕掉“落后”和“過剩”產能的標簽?未來鞋業的出路在哪?□本報記者郭靜雯 A 成都鞋業全面轉移 超400家鞋企欲轉戰資陽 近20年來,鞋企超過3000家、年產值最高時曾達500億元的成都鞋業曾發生過多次轉移:從漿洗街的“皮革一條街”到博美裝飾城,再到武侯區的雙楠,隨后遷至金花和簇橋……幾乎每一次轉移,鞋業集中生產區都離這座城市的中心越來越遠。“出走,是遲早的事。”四川省鞋業協會會長馮永剛認為。 2017年7月,成都公布產業空間布局“十字方針”,以武侯區為主的鞋業集中地被劃入“中優”范疇,將逐步調遷一般性制造業,鞋業首當其沖。 “這一次是真要走了。”在成都經營了約20年鞋業的羅長城意識到。當年7月,他就將生產線搬到安岳。一同“出走”成都的鞋企約500家,涉及制鞋、鞋材等上中下游產業。 離開成都該去哪兒?面對數以億計的產值和數以萬計的就業帶動力,成都鞋企很快成為各地爭搶的“香餑餑”。綿陽三臺、眉山彭山、達州大竹……不少地方都向他們拋出橄欖枝。 “各地優惠政策差別不大,企業最看重的是交通和配套。”安岳縣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負責人鄔洪軍分析。去年下半年,省經信委、省鞋業協會等經過充分調研和論證,決定將距離成都百余公里的安岳和樂至兩地作為承接雙流和武侯兩地鞋業產業轉移的推薦地。截至目前,意向遷入兩地的鞋企超過400家,落地投產的近百家。 B 撕“落后”標簽 率先破解“污染”問題 不僅成渝,在成本越來越高、產業向高端轉型升級的泉州、溫州等鞋業聚集區,大批鞋企都在向內陸二級城市轉移。其中,不少企業將落腳點選在了樂至和安岳。去年下半年,為某知名運動品牌代加工的四川朗特鞋業有限公司就將3條生產線從泉州搬到了安岳。 但質疑聲也隨之而來:這些淘汰的低端落后產能,資陽有沒有必要接? 事實上,在這一輪轉移過程中,已經伴隨著行業內的洗牌。“四川朗特鞋業有限公司總監曹富彬認為,幾十噸重的機器、新修建的廠房、重新招聘的工人、建立新的物流線、尋找新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這些高昂的成本小作坊式鞋企往往負擔不起、自然淘汰,留下的都是比較規范、有實力和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據鄔洪軍統計,目前入駐安岳的鞋企中,年產值上千萬元的企業占比過半。 樂至縣城居民劉成安對鞋業可能造成的污染充滿擔憂。據了解,制鞋業是污染較重行業,膠水揮發會造成大氣污染,生產線運作時還會發出較大噪聲。此外,每做一雙鞋大約可產生3克固廢及灰塵,一個年產能為50萬雙鞋的中等規模企業,一年可產生固廢約1.5噸。 “以前在成都,不少企業都是作坊式或小規模生產,并未配備環保設施,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成都市鞋業產業商會秘書長楊孫坦言。但這種“粗放”的發展如今在樂至和安岳已經行不通。 羅長城回憶,去年7月他入駐安岳縣渝成國際制鞋產業園時,第一個條件就是上環保設備。“買了袋式除塵機、光氧過濾設備,花了十多萬元。固廢由園區統一收集處理,企業需要支付一定的管理費。” “承接鞋業產業轉移,我們充分考慮了環保成本。”樂至縣童家發展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他們聘請了歐洲以綠色建筑理念知名的設計單位法國索帝盛建筑設計公司進行整體規劃,按照規劃將建設產城一體的鞋業小鎮,每500步就有一個公園。他還透露,園區已與四川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大氣所達成合作,將負責處理鞋企帶來的大氣污染。 C 競爭“鞋業小鎮”未來鞋業之路在細分 去年6月,樂至縣在成都雙流區舉行“紡織鞋業投資推介會”,現場120余戶鞋企表明投資意向。一個月后,成都市武侯區女鞋之都訂貨大廈二樓,安岳也向300余名鞋企拋出橄欖枝。稅收減免、租金優惠、工人培訓……一場“爭奪戰”正在兩縣展開。 誰能率先形成規模優勢、建立完整的產業鏈,誰就能在這場爭奪戰中勝出。 去年下半年,樂至和安岳提出的未來鞋業發展規劃,都立足于建立產城一體、全產業鏈的“鞋業小鎮”。“工人工作、生活都在鎮里,這是泉州等鞋業聚集區較為成熟的模式。”曹富彬表示。 不過,整個鞋業市場產能過剩、競爭還在加劇,利潤也在趨薄,規模和產業鏈的優勢正在消解。由低端的代加工生產向中高端升級,形成高附加值的產品和品牌,才可能為未來鞋業找一條出路。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成都鞋業發展20年內,體量占全國約四分之一,仍找不出一塊叫得響的牌子。建立自己的品牌,不少企業家顯得有心無力。 羅長城是個“異類”。大約10年前,他就有了創建自己品牌的想法,并專注于“高跟鞋”定制這一細分市場。“每個人的腳型都不一樣,但機器生產的鞋子卻只有固定的鞋型和碼數,并且誤差參差不齊。”羅長城說,他創立的品牌在淘寶旗艦店上標價800元每雙。顧客下單后,他們會向其寄一套測量工具,廠家按照測量尺寸和顧客要求定制一雙鞋,顧客收貨后感覺不合適可寄回廠家調整或重新制作,直到滿意為止。“這種方式雖然最初的成本很高,但做的是長遠生意。”羅長城認為。 “以前一周只能賣一雙,現在每天能賣五六雙,基本能夠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羅長城說,“很多人都覺得我這種方式肯定要做死,不試試怎么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