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手機二維碼
|
從手工作坊做鞋到成為鞋業大佬,看他是如何做到的王建平,1963年出生,溫州市區人, 29歲時放棄所學專業,創辦溫州恒豐皮鞋廠,由此開始了與皮鞋打交道的人生。現在是哈杉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浙江聯合總會常務副主席,政協溫州市委員會委員。 王建平做過輪機司機、做過推銷員、書刊編輯,在1991年,王建平創辦了溫州恒豐皮鞋廠,說是工廠,其實只是個擁有10多名工人的皮鞋手工作坊。靠著接訂單加工尋找出路。這樣的規模對于當時輕工行業蓬勃發展的溫州大海洋來說,無疑只是一條不起眼的小魚。 1991年到1997年這六年間,王建平的企業一門心思在做鞋。企業的主要功能是皮鞋制造和加工,訂單全部來自皮鞋貿易商,自己沒有銷售渠道和力量,當然更沒有研發的資源和力量。 但是在1998年,王建平不甘心受制于中間商,于是他放棄國內市場,準備調轉船頭,向國際市場投石問路。他先到了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然后來到莫斯科。 在莫斯科,王建平用廢舊的集裝箱擺放起哈杉鞋業的攤位。生意就這樣開始了。1999年,哈杉的銷售額達到近500萬美元。王建平建立起貫通烏魯木齊、阿拉木圖、莫斯科、烏克蘭敖德薩等城市的哈杉物流銷售線。 然而,在2003年,哈杉有時甚至出現賣一雙賠一雙的情況。企業的發展面臨新的瓶頸,王建平開始思索新的出路。 于是他把目標放在迪拜,然后又轉戰非洲。走進非洲后,哈杉鞋憑借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就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并成為西非家喻戶曉的第一男鞋品牌。 但是在2004年,尼日利亞政府為保護民族工業,宣布禁止進口中國商品。在去留之間,王建平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在尼日利亞投資設廠,最后哈杉大獲全勝。 面對競爭對手擠壓,中國鞋業的國際發展之路越發顯得艱難。這時,王建平作出了收購一家有50年歷史的意大利制鞋企業的重大決策。此次收購也成為“中國鞋都”企業對“世界鞋都”企業的一次兼并,溫州也因此誕生了首個真正意義上的本土“跨國公司”,之后王建平繼續通過海外收購的方式打造哈杉的全球銷售網絡。 目前,哈杉鞋業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但是王建平還不僅僅滿足于此,他希望通過產品升級,提升自身品牌的價值。從而把自己的品牌真正打入國際市場。 |